人民要论: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2020-06-24 06:01:02
来源:
核心阅读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激发出来,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攻坚克难,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和外部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9亿劳动力、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经济大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内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今年4月17日、5月15日召开的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均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这既凸显了扩大内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为做好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阐释了扩大内需战略的内涵。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认识扩大内需战略的基本内涵,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积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对冲疫情冲击,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国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任意选择的,而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大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有条件建立起相对健全的产业链,因而大国经济往往具有内部可循环的特点,倾向于把内需拉动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点。当然,选择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点,与对外开放和发展对外贸易并不矛盾。相反,由于具有较大市场规模,大国更有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合作。今天的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完全有条件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方式,体现生产目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只有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才能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共同富裕。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动态的、发展的、上升的。正是这种不断增长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努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在当前形势下,着力扩大内需是对冲世界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战略基点。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世界经济出现严重衰退,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巨大挑战。从国际看,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较大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贸规则面临挑战,地缘政治风险仍然较高,我国发展的外部风险加大。从国内看,境外疫情输入压力加大,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只有着力扩大内需,才能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才能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可见,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攻坚克难,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和外部环境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
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
完整的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进入最后消费环节,整个生产过程才算完成,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升级方兴未艾,消费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有效应对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推动社会再生产循环往复顺利进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夯实消费基础。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只有稳住就业,居民才能获得稳定收入,才有能力进行消费,扩大内需才有坚实基础。疫情防控中,国有企事业单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稳就业保民生,要重点帮助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化解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缓解疫情对它们的冲击,充分发挥它们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作用。为此,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稳就业保民生,还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
培养新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升级。虽然传统消费受疫情冲击较大,但疫情防控也催生了很多新型消费,成为对冲疫情冲击的重要力量。加速5G网络建设和场景应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布局,促进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新型消费发展,扩大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培育壮大起来,加快释放新型消费潜力。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的每一次提升,都会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如今,我们正在进入智能化、数字化时代,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也变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利用好消费升级机会,坚持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能不断提升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
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消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但市场不是万能的。特别是那些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公共安全的领域,例如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并不适合完全推向市场,更适合政府主导。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有利于消除人们消费的后顾之忧,积极扩大消费。
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投资相比消费和外贸,乘数效应大,受疫情影响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是积极扩大内需、有效应对疫情冲击、缓解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夯实未来经济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
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促进我国制造业从边缘产品、零部件制造向核心产品、整机制造转型,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顺应我国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趋势,加大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资,补上环境卫生、市政公用、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等领域短板弱项,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长期看,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问题是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质量不高等结构性问题。短期看,疫情冲击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既加大了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又使得经济发展中本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协调好投资政策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一是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二是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大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力度,如桥梁、铁路、公路、机场、棚户区的升级改造,水电气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网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的升级改造等。三是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安排,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创新创造活力,以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升级、发展动力转换。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扩大内需,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投资积极性。一方面,鼓励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前瞻性地加大研发和投资力度,在实现产业链更有韧性、更加稳健、更加高端方面先行一步,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深化市场准入、信贷、减税降费、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热情,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同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前瞻性投资的乘数效应,有效带动民间投资。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PF085]
责任编辑:PF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