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阎志:从诗人到千亿级商业王国掌舵人,他是如何逆袭的?


来源:

岛君说:

阎志曾是一位一文不名的诗人。

如今,他是正和岛岛邻,是胡润富豪榜上355亿身家的湖北首富,是改革开放40年官方评定的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

一个普通人靠白手起家逆天改命的背后,有着怎样激荡人心的故事?

财经作家陈润新近推出的《卓尔的故事》,详尽记录了一个有志青年在时代浪潮里力争上游、一个卓尔不群的企业在剧变市场中自我革新的历程。

一旦被企业家精神所激发,个人与企业的命运将从此焕然一新。希望你也如此。

作者:陈润  余世鹏  来源:正和岛

“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真心英雄》

“卓尔的故事是中国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成长的缩影,但或许只有诗人阎志,才能在不断蜕变重生的体验中找到浪漫和诗意。”这是“92派”企业家陈东升为《卓尔的故事》作序时写的一句话。

从商之路多坎坷,百战归来真赤子!读罢,酣畅,掩卷细思,却心有戚戚焉。从诗人、记者、广告商到湖北首富,再到改革开放40年杰出民营企业家,阎志似乎在用事业光环否定“百无一用是书生”,更是对五千年来的文人“经世致用”传统的一种现代传承。

2017年,SOHO 中国董事长潘石屹镜头下的阎志。

阎志和卓尔的成长轨迹,将有可能构成新一代企业家的成长范式。但是,阎志和卓尔的“样本”意义,却是指向了企业家才能的某种人间性。如你接下来看到那样,这种人间性,既有诗歌的个人直白,也有创业英雄的韬略与真心。

文学青年下海了

1972年7月,阎志出生在湖北罗田,那是大别山区一个“人不多、关系简单而熟络”的小镇。很多年后,阎志创办卓尔并成为湖北首富,但对故乡的纯朴挚爱,始终未变。他说,只要闭上眼睛,都能记起小镇的一草一木,那里有“上学途中踢过的石子”,也有“跳起来要拍打的树叶。”

阎志上面有5个姐姐,父亲是基层干部。在他印象中,他记得父亲办公桌上有本《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在那个意识形态浓厚的年代里,这类政治读本是干部案头的必备读物。这样的成长环境,既给了阎志一颗文心,也为阎志日后征战商海的“时局”意识,埋下了时间的种子。

少年阎志喜欢阅读,细腻情思早早就诉诸笔端。从18岁出版第一本诗集《风云》开始,截至目前,阎志已陆续出版了《明天的诗篇》《阎志诗选》《挽歌与纪念》《少年辞》等近10本诗集。成为一个诗人,开一家书店,一直是他的文学梦想。

阎志实现了他开书店的梦想。马云夜访卓尔书店。

在文学梦驱使下,阎志毕业后从事过地方志编辑、文学刊物编辑、报社记者等相关工作。1996年,阎志为某书商撰写了一本明星传记《天若有情——天王之王刘德华》。在书里,他也袒露了自己的实诚和纯朴的写作愿望:“书中收录、引用了一些同仁的文字,由于编排原因未能一一注明,请各位朋友看在刘德华的面上,给予谅解。毕竟,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刘德华。”“这部(作品)算是我的创作,还不能算很完美,但于我有一个好的开头,我想放下这件工作后,我会去写完另一部长篇小说的。”

但因现实的谋生问题,他过得一点都不诗意。多年后他回忆说起,他当时虽通过“互联网高速公路开始了”之类的文章触摸到了时代脉搏,但他依然是个“身无分文”的诗人和记者。“诗是无人问津的,诗人也是买不起房子的,没有房子则很难找到女朋友。”

于是,阎志并没接着写“另一部长篇”,拿到写传记的2.5万元稿费后,直接下海去了。

卓尔初长成

1996年,24岁的阎志创办卓尔传播公司。一开始,卓尔瞄准了当时火热的VCD家电市场,承包《市场时报》的广告版面,把《VCD周刊》做成国内第一份VCD行业专刊,迎来爱多、新科、长虹等品牌合作。随着市场打开,阎志也渐渐得心应手。作为中间桥梁,卓尔曾一度买断区内多家媒体专版代理权,同时还成为当时八大主流厂商的区域广告代理商,阎志将这种模式称为“合纵连横”。

仅用了两年时间,卓尔就成为湖北省最大的广告公司。随后,VCD景气度迅速下滑,阎志和卓尔则“顺藤摸瓜”,把VCD的策划模式复制到了空调、白酒等热门领域。虽然在创业初期站稳脚跟,但因地域资源等方面考虑,阎志并不看好广告业。

从2001年开始,阎志和卓尔开启了多元化实业探索。期间,卓尔先后从事过清洁产品、白酒、食品药材、学校、纺织等产业,但因多元化难以协同等原因,大部分项目是浅尝辄止,并没形成明显气候。这个时期的阎志,也只是一个“不断改变、不断调整,只看到今年,看不到明年的奋斗者”。

但这并不是真相的全部!

早在阎志创业前,“92南方谈话”已在全国掀起“全民下海潮”。当时,国民经济尚未形成明晰的产业分工体系,初创企业多是围绕着“吃穿用”(如服装、家电、饮料)等领域进行原始的财富“探索”,并表现出了狂热的机会主义色彩。

创业初期的阎志在汉口新丽大厦办公室。

但因为这个阶段的某些“不经意”,阎志却成为少有的“没犯过大错误”的企业家。

首先是产权清晰化。早在广告业务时期,阎志就将卓尔和传媒机构的合作模式从承包转变为合作。这使得卓尔的资产所有权一开始就拥有“民营”的清晰身份,也避免了健力宝、娃哈哈等草创企业犯过的产权归属纠纷问题。在中国特色的政经语境下,这是企业家精神的应有之义,但与同期创业者相比,追求简单纯粹的阎志,在这点上,无疑是早慧的。

其次,在实务层面,卓尔早早就孕育出了可贵的服务与资本意识。在成为省内最大广告公司时,阎志就领悟到,想要赚钱就一定要想“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价值”。这不只是基础的商业理念,更重要的是,卓尔通过亲身的实业尝试,完成了对企业内外运作与交易体系的概貌认知,这恰是后来“第一社区”“汉口北”等服务平台的基础所在。2002年,卓尔就订出赴港上市计划,虽然因故未能成行,但该期间作出的法律和程序准备,则为其在2011年赴港圆梦打下了预备基础。

再次,在实业探索阶段,阎志为卓尔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框架。在个体户年代里,这又是极具前瞻性的一笔。以卓尔在2003年通过的《卓尔企业集团2003-2005年战略发展纲要》为标志,卓尔确立了中型民营企业集团的定位,并形成了以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的“决策层-执行层-经营层”分层管理模式。正是这一架构设计,为卓尔后来的管理现代化改革埋下伏笔。

“先开枪,后瞄准”

阎志进入地产领域,是一个偶然。

因办公环境过于混杂,阎志在2004年时打算另寻地方自建办公大厦。经询问,阎志发现身边的企业朋友也有同样的需求。因此,抱着“为朋友帮忙”的心态,阎志萌生了“总部基地”想法。阎志彼时可能没想到,随着这一设想的落地生根,卓尔逐渐开出“中国领先的公用物业提供商和服务商”的绚烂之花。

“总部基地”的实际载体叫做“第一企业社区”(以下简称“社区”),是阎志选在黄陂龙盘城的产业园区。按照规划,社区是个有着数百栋大楼、20万平方米总部公寓、5万平方米物流中心等共同配套的产业地产园区。显然,这与地方政府“带动更多企业落户社区以发展经济”的理念是一致的。2005年初,社区项目正式对外推广,除了独栋办公场所外,卓尔还为区内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工商注册、贸易、物流、法律与会计咨询等业务。经过努力,到了2006年,社区就形成了电子信息、广告传媒、品牌代理、机械产家四大产业集群。

当时,不少人认为社区只是个普通的地产项目,阎志也只是“随大流”而已。但从社区和后来的“汉口北”等项目来看,阎志这一设想不仅具有“韬略”意味,还有着非常实际的经济学意义。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市场存在交易成本,价格信号会失灵,而企业的出现则将交易成本内化,(产权清晰前提下)并通过企业家的管理协调来达成优化配置。后来,张五常又通过“合约安排”来解释这一配置机制。但在市场实践层面,生产要素的流动必然指向产业分工,集群则是分工细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处于同一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在地域上聚集,通过便捷的资源互动来实现效率运作。相应地,产业集群当时也已在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东莞松山湖等地有过成功实践。

正是基于此,阎志结合武汉区域经济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总部基地”设想。对此,阎志有着朴素又精辟的论断,叫做“先开枪,后瞄准”。他将商业环境比做移动的靶子,企业家及时捕捉商机要“先开枪,后瞄准”,“虽打不中10环,也有5环,起码还在靶上混”,但“如果瞄准再开枪,靶子已移动,商业环境已发生变化了”。

因为“先开枪”,先发优势使得卓尔节节得胜。

中国最大商品交易市场如何练就

若将卓尔比作一栋大厦,社区只是大厦的基石。基石打牢后,往高处的添砖加瓦与雕梁画栋,将对阎志的企业家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2006年,黄陂区政府要打造南部工业基地,阎志基于武汉中部枢纽交通优势和东部产业迁移窗口的趋势判断,提出了“建造轻纺织加工贸易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建议。具体地,阎志选址汉口北,要在这里建设国家一级批发市场,即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

功夫虽从点睛看出,但要从画龙做起。

汉口北鸟瞰图。

在2006年时,汉口北只是武汉三环外一块“鸟不生蛋”之地,“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需要完全自建”。为“打造中国最好、中部最大的商品专业批发市场集群”,阎志在考察杭州四季青,义乌商贸城、广州白马服装市场等商贸市场后,通过出售资产等多种方式筹措到了2亿元,用“倾家荡产的准备”投入汉口北建设。从2007年11月开工到隔年10月,汉口北项目历经了拆迁、工程建筑和后期装修等多个攻坚阶段。

2008年10月,汉口北小商品、鞋业、皮具三大市场开盘招商,短短15天时间内2000多间店铺销售一空。2009年,汉口北的酒店用品、针织品、日用品等市场相继开盘,包括承接汉正街产业转移在内,汉口北的专业商品市场此时已渐趋成型。从2010年起,汉口北开始举办“中国汉口北商品交易会”(下称“汉交会”),正式从武汉走向世界,“外贸有‘广交会’,内贸有‘汉交会’”的格局逐渐形成。

至此,从初期的实业探索到社区项目,再到汉口北,卓尔已找到了一条清晰的产业发展路径。

2011年7月,卓尔实现赴港上市,成为港媒笔下的“中国铺王”,阎志则以76亿元的身价成为湖北首富。这时,通过资本撬动,卓尔的商业运作进入一个全新台阶。上市后,卓尔先是收购中国基建港口控股阳逻港,以完善汉口北市场的物流系统,随后又入股武汉老牌百货“汉商集团”来促进外贸、零售、旅游等板块协同发展。据陈润描述,截至2017年,汉口北项目已有3万多名商户入驻,年交易额突破600亿元,成为中国建筑面积第一、交易额第二的现代商贸物流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陈润在《卓尔的故事》里提到一个有趣的“花絮”,他对卓尔发展史的写作梳理早在2015年就已完成,但因卓尔随后启动互联网转型,陈润不得不几易其稿,继续雕琢打磨,直至2019年初才将之付梓。

实际上,卓尔从2008年起就开始进行互联网尝试。2014年阎志正式提出“卓尔要以决绝心态推动产业发展与互联网全面融合”。到了2015年,随着一号店前董事长于刚的加盟,卓尔的互联网转型迎来重大转折。这一年“卓尔云市场”正式上线。以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云市场以“卓尔购”(在线市场交易)“卓金服”(线上信用评价体系和供应链金融)与“卓集送”(货运信息交易平台)构筑成了一个互联网商贸交易闭环。

阎志获评“2016十大经济年度人物”。

从2015年开始,立足线下的市场、港口、物流优势,卓尔智联逐渐切入交易环节,转型升级为全球智能交易平台的构建者和运营者,相继建设和运营了卓尔购、中农网、化塑汇、卓钢链等消费品、农产品、化工、塑料、钢铁、有色金属、海鲜等B2B交易平台矩阵,并不断整合物流、仓储、金融、数据风控等平台资源,为平台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交易规模近6000亿元,打造了立体的生态体系,立志于“智联天下生意”。

商业阶层人文觉醒

2018年10月24日,阎志和马化腾等互联网巨子同榜,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诚然,这是一个商业扩张与财富积累的商业故事,但阎志和卓尔的“样本”意义,远不止于此。

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市场化进程,“商机”总是随着宏观经济周期的轮动在不停变换。但阶段性来看,从八十年代初的“个体户”,到千禧年后伴随“城镇化”启动的地产浪潮,再到近年来与“中产崛起”同步的互联网“新经济”浪潮,“商机”其实是“十年一期”的规律性的中国特色“政经窗口”。

得益于这么几个窗口,民营企业家作为一个新的崛起阶层,通过资源利用的效率试探和过程试错,不仅解决了经济学“纯粹形态”普遍原理在中国具体市场化实践中引出的“实践形态”问题,还通过财富与社会声望的极大提升,逐渐摆脱了“原罪”困扰,极大促进了商业文明和现代契约精神的发展。

就这点而言,在40年星汉灿烂的企业家群体中,阎志和卓尔的“样本”意义并不突出。如阎志所言:“站上山顶,以为是高峰,环顾四周,高峰林立,才发现自己只是站到一个山丘上。”

事实上,阎志和卓尔的样本意义,在于其展现出了民营企业家作为一个整体阶层的人文觉醒。过往,中国作为农耕文明大国,对均贫和仇富有着天然的偏好,从而对商业存在着“土豪暴发户”与“视金钱为粪土”的两个极端偏见。而阎志创造卓尔的历程,恰恰是以其人文自觉,从两个极端中取得了可贵的平衡。除了他文心自励,研墨题诗外,这种平衡,还明显地表现在他创办的“卓尔书店”“卓尔小镇”“汉口商业博物馆”“武汉客厅”等系列泛文化商业实践中。

相信,随着企业家整体人文觉醒的到来,这个用了40年光景体验财富快感的国度,将不再是一个光怪陆离、精神蓝缕的大时代;“经济学假设”的背后,除了发家致富的现世追求外,关于法制现代化进程的时代关怀,也会逐渐增加;商人的道德底线,将不再被金钱话事模式轻易击穿,过往的身份焦虑与心灵虚无,也将在人文润土中得以脉脉滋养。

自2001年以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已走过了18个年头。最近几年,论坛专门设立了一个“中国商业心灵”环节,对“企业家精神是什么”“何为企业家的精神归属”等话题进行探讨。2018年2月28日,在第十八届论坛的“商业心灵”环节,阎志朗读了一封《给40年的信》。信中,他读到自己的一首《风过耳》,佛经是很难读懂了/大多数的功课/只是为孩子们/和所有善良的人祈福……

聚光灯下,年逾不惑的阎志已华发初生,但曾经大别山的文心少年,依然不改赤子本色。他手捧书卷,如临风轻哼般道出了心声:“时间最厉害,历史将收割一切……站在四十年的门槛上,我们似乎看得更清楚点,也可以更从容点……”

 

陈润:新一代企业史作家,财经作家,润商文化创办人。主要作品有:《全球商业一百年1914-2014》、《生活可以更美的:何享健的美的人生》、《雷军传:站在风口上》等。2019年出版《卓尔的故事》。

[责任编辑:PF085]

责任编辑:PF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