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 三省一市科创协同加速
2020-06-05 06:20:02
来源:
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 三省一市科创协同加速
作者: 金叶子
5月30日,一列C3816次动车组列车从上海站始发驶向南通方向,历时1小时29分跑完全程,这也是通沪铁路赵甸至黄渡段从上海站发出的首趟试运行列车。
在上海定居的温州商人黄宇(化名),这两天用“一网通办”提交了开办企业的信息,一天内就“足不入沪”领到了嘉定、温州两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异地办理的首张营业执照。
6月3日,上海市政府与浙江大学签约,共建高等研究院,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上海高地”。
从基础设施建设、政务服务再到科创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步入建设加速期。
长三角一体化决策咨询专家陈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一年多来,三省一市主要在做实三年行动计划和落实《规划纲要》,其中,交通一体化和科技协同发展推进速度明显。“复工复产涉及的产业链的衔接,让大家更意识到共建一个相对自主可控安全的产业链体系的重要性。”
联合抗疫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之年。6月5日,在浙江湖州召开以“战疫一盘棋,夺取双胜利”为主题的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也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的第二次主要领导座谈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再次被提及。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抓好经济发展,在危机中寻求新机遇,也成为三省一市当前的重点任务。
在陈雯看来,当前复工复产涉及的产业链衔接,让长三角地区意识到共建一个相对自主可控安全的产业链体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快推进了长三角产业链的共建速度。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在2月末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长三角一体化从未远离我们,它一直在和疫情联防联控、企业复工复产融为一体。
2月5日,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席办召开视频会议,就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作用,协同做好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工作进行专题研究,会后印发了《关于持续做好长三角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的意见》。
2月7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三省一市主要领导视频会议,明确了7项长三角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就信息共享、重要防疫物资互济互帮、恢复生产人员物资通行便利、重大防疫管控举措相互通报等多个方面作出部署。
2月27日,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再次召开视频会议,明确五项工作机制,围绕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复产协同互助等多项内容,加快恢复经济发展秩序。
从具体实施措施来看,除了能够在三省一市通行的长三角“健康码”绿码,上海还于2月份发布“长三角疫情防控交通运输一体化货运车辆通行证”。
一盘棋的各项抗疫举措也反映在了数据上。截至4月底,上海为苏浙皖协调以及三省为上海协调配套企业复工复产约550家。今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合计4.98万亿元,占当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4%。
示范区密集施工期
长三角老百姓(82.600, 0.55, 0.67%)的未来生活会是一个什么景象?
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马春雷曾描述: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环保一根线、市场一体化、治理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和居民一家亲。
这些场景,也率先在示范区试推进和实现。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2019年11月1日揭牌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下称“示范区”)揭牌半年多来,围绕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和公共信用等8个方面制度创新内容全面推进。
此外,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示范区抓防疫的同时也紧抓经济发展,迎来密集施工期。
早在2月21日,示范区就建立了6项联防联控机制,到2月26日,复工率已达到了96.1%。
4月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也对示范区2020年的42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除了政策支持,包括华为、阿里、长江三峡集团等各类市场主体纷纷参与到示范区的建设中。
5月以来,示范区释放了更多积极信息。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试行)》(下称“准入标准”)正式发布,根据准入标准,先行启动区新引进及盘活存量用地引进的工业项目、研发总部项目,将重点聚焦产业契合度、环境友好度、创新浓度、经济密度“四个维度”。
示范区执委会透露,统一的示范区核准投资项目目录、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近期也将陆续出台。同时,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进入最后完善阶段,即将面向社会公示。这份规划是由两省一市共同编制的我国第一份跨省域法定空间规划,将首次实现跨省级不同行政区“一张蓝图管全域”的制度创新目标。
除了制度创新和各项标准的出台,项目也是今年示范区建设的关键。
示范区执委会对记者表示,聚焦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等4类项目建设,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梳理了近100个项目,目前重点推进33个重点项目,并仍在吸引各方面优质项目,滚动完善示范区“项目库”。“我们也加大对示范区重大项目的资源配置力度,截至目前,执委会已组织两区一县分两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中央预算内财力支持。目前已经下达了第一批6个项目,支持资金5.2亿元,正在梳理申报第二批中央预算财力支持项目。”
科技产业协同发展
如果说交通,科创+产业的推进则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优势产业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拥有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的长三角,在区域创新共同体、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推动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方面,三省一市一年来的进展明显。
陈雯告诉记者,除了在交通方面的融合提速,长三角各界也在科技创新协同上推动得较快。比如科研平台、联合基地和研究院所的联动。
6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力打造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上海高地”。
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长三角相关话题也成为各位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表示,如果说当前全球化竞争是以城市群为代表的竞争,长三角毫无疑问应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上更好发挥“主引擎”“主阵地”作用。
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在2019年和其他在沪人大代表一起调研了示范区,他对记者表示,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所以示范区需要自上而下的布局,有了这个大框架之后,再去发挥企业、科研机构的积极性。此外,还可以把一些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放到示范区率先落地。
根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要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建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和协同创新体系。
陈雯说,长三角要变成一个有竞争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从完善产业链,做自主创新体系再到开拓新的市场,都要靠创新。接下来需要从几个方面思考协同创新,“首先是长三角科技创新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围绕产业链去做科创。第二点就是世界级产业集群,需要相应的科技引领作用。也就是在基础研究、科技储备这块,需要有顶层设计的研究。”
[责任编辑:PF085]
责任编辑:PF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