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社论|一些投资者以“双循环”为概念炒作 传播错误解释


来源:

原标题:社论|以坚持扩大开放为引领,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企业应该推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供应链体系,增强国内产业链和国际产业链的对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再一次强调,中国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早在今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下简称为“双循环”)。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进一步做了详细介绍,“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一些自媒体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错误地解释为闭门锁国以及主动与西方脱钩,尤其是在股市上涨的背景下,一些投资者以“双循环”为概念炒作,将这些错误的解释传播开来。

在本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了提出“双循环”的背景。首先我们处于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之下,中国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其次,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之际,中国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也就是说,在外部需求因各种原因低迷不振的情况下,中国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我们有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的基础和条件:一是中国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二是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配套能力,以及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大市场与最大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发展优势。

事实上,中国多年以来一直在推动经济结构再平衡,落实内需驱动战略,并取得明显效果。因此,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仅仅增加国内生产与消费循环这么简单,关键是在外部环境动荡之际,积极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养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比如投资新基建,以及基于新一代通讯技术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通过这些投资带动上游供应链、产业链发展,以及下游的应用,以内需稳链固链,以产业革命补链强链,最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现代化水平,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办好自己的事情不等于闭门锁国,反而更需要持续开放。就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所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他希望中国企业家要拓展国际视野,勇于走出去,培养和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中国企业应该结合“走出去”和“补短板”政策,推动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供应链体系,增强国内产业链和国际产业链的对接,增强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中的控制力。

即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保护主义盛行的过去几年,中国仍然持续在各个领域扩大开放,坚持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体制,而不是完全关起门来搞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所说,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企业家们应该危中寻机,勇于创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责任编辑:PF085]

责任编辑:PF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