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标波士顿 生物医药迎来机遇期


来源:

上海对标波士顿 生物医药迎来机遇期

作者: 钱童心

[ “中国的生物医药不能妄自菲薄,我们已经开始从仿制积累阶段发展到原始创新的崛起阶段,到2030年我们希望成功迈入跨越式创新发展阶段。”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李佳表示。 ]

[ 今年上半年上海生物医药产值1320亿元,同比增长7.3%。 ]

地处长三角,面向太平洋(4.240, 0.13, 3.16%),未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将对标波士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继2018年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后,上海目前正在起草新一轮的《生物医药三年行动方案》。

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刘平在上周末举行的“2020高端产业引领深度对话”上对第一财经等媒体表示:“我们正在根据生物医药产业的上海方案谋划编制‘十四五’规划,同时在酝酿新一轮的三年行动计划。当下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上海的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将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方面发挥作用。”

上海新药研发综合优势明显

刘平介绍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完善,研发能力强,临床资源丰富,产业国际化特征明显,将发挥高端产业的引领功能。”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所长李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势明显,吸引了优秀人才和代表性的研发机构,在前瞻性、集成性部署相关大设施布局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以及国际化水平较高。”

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占到全国的7.4%。2019年上海生物医药产值3833亿元,同比增长11.6%,今年上半年上海生物医药产值1320亿元,同比增长7.3%。

上海在新药研发方面的综合优势明显,除了拥有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还拥有国际研发人才。据介绍,上海生物医药领域院士和长江学者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创新药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其中也包括全球首创新药。

上海的药企中有一半左右是外资企业,全球20强的跨国药企中有17家设立了中国区总部、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和生产基地,比如罗氏是全球第一个进入张江园区的跨国药企,既有研发,又有生产。其他把中国总部落户上海的国际制药巨头还包括诺华和辉瑞等。在全球20强医疗器械企业中,也有超过10家企业总部进入上海,比如美敦力,这充分体现了上海国际化的优势和特色。

刘平介绍道,上海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下一步目标是瞄准波士顿,“为此,我们已经加强了统筹协调的力度,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机制,比如成立了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的专班,专门为解决政策问题提供服务。”

他还表示,最近推出生物医药行业“1+5”产业园区,来解决过去认为生物医药产业在上海落地困难的问题,满足初创型小微企业拿地需求等,同时为大、中、小、微型企业服务。

刘平指出,未来打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需要回答的问题还包括,如何发挥上海的医疗资源,如何加快药品研发上市的速度,以及如何引进大项目、大基金和大临床等。

举国体制提升新药原创能力

李佳援引数据称,2018年我国全国医疗卫生费用总计达到5.8万亿元,人均支出约合600美元,仅占发达国家人均医疗支出的九分之一左右,市场潜力巨大。此外,中国的创新药销售额仅占所有药物比例的2.5%,远低于美国和日本。

“中国的生物医药不能妄自菲薄,我们已经开始从仿制积累阶段发展到原始创新的崛起阶段,到2030年我们希望成功迈入跨越式创新发展阶段。”李佳表示。

他认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期,以新靶标的发现、新生物标志物发现、新分子实体发现、组合药物研究、快捷成药性研究等五大科技为核心的原创新药研发大变革正在深入发展。

另一方面,未来五到十年全球将迎来工业重组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技术变革将全方位影响转化医学、再生医学、智能医疗、新材料工业、高端制造和大健康领域,对我国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很大的作用。

“原创新药的发现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源头创新不足,此外科技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创新合力。”李佳表示。他认为,要解决原创新药和原创技术缺乏的问题,需要利用举国体制,建立起国家实验室,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

李佳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称,在近期新冠药物的研制中,上海药物所发现了三个新靶标,每个靶标完成了180万个化合物的高通量筛选,耗资100万至200万元。

他呼吁建立药物靶标大科学设施,从而提升原创药物靶标的发现和确证的核心能力。根据已经提交的规划设计,药物靶标大科学设施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总投资20亿元,包括14亿元的专用设备和6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选址在张江核心区。

“生物医药是资本密集型行业,研发周期也越来越长。”李佳表示,“现在全球每年大约批准50个新药,中国占比五分之一左右,但是原始创新还是太少。未来中国新药上市将由零星突破转向密集上市,到2024年中国创新药销售额占非中药比重有望达到10%;2029年有望达到30%,规模将达7000亿元以上。”

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陈少雄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的药品市场产业规模大约是1.56万亿元,其中化学药是主体,生物医药的占比仅15%左右,增长空间还很大。”

陈少雄指出,近年来新药获批数量不断增加,其中美国继续引领全球首创新药的上市,占比达40%,而中国虽然比例显著提升,但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此外,企业新药研发的投资回报率显著下降。

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13家跨国大企业研发支出同比下降1.9%;另据德勤报告,全球12强药企研发投入回报率仅1.9%。陈少雄认为,这主要是市场接受度和医保承受能力等因素决定的。

从全球新药研发的投入情况来看,中国近年来加大了新药研发投入,但在全球占比仍不到十分之一。2019年中国新药研发投入816亿元(约合116亿美元),但全球的新药研发投入达1760亿美元。

陈少雄表示,上海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一方面是要加强产业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要发挥资本的优势,在资金配置上有所突破。他说道:“我们不缺资金,但是现在资金大多数都在后期进入,早期的投入较少,这是我们面临比较大的问题。”

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芮晔平表示:“高端试剂耗材和仪器设备方面的研发和生产是引领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球试剂20万种,中国只有7000种能够自主研发。未来上海应该立足长三角,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发挥长三角学科技术优势,实施强基工程,在布局高端试剂、耗材、设备等方面有所突破。”

上海药企的创新探索之路

作为上海唯一进入全球50强药企排名的企业,上药集团也在积极探索生物医药的创新之路,其研发管理中心副主任柯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上药集团未来的创新策略,就是加大研发投入、加大海外创新药的引进,以及加速并购。”

与此同时,上药集团还希望通过加强与药物所和神经所这些科研机构的合作,加速原创从上游走向下游的转化。“我们拿到一个药物分子后,18个月就能走到临床,转化的速度是比较快的。”柯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作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的出资人,上药集团已经向该基金投入了25亿元。去年成立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由上实集团作为发起人,国泰君安(18.870, 0.61, 3.34%)、中国太保(29.990, 0.59, 2.01%)、张江集团等参与,将通过立足沪港、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面向全球,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原则,坚持市场运作和政策引导相结合、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源相结合、境内和境外运作相结合,重点投向符合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战略的关键领域,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创新投资平台。

陈少雄表示:“上海科创板的推出对生物医药行业是巨大的利好,也让投资人更愿意在早期时就进行资本介入,从而形成企业和资本的合力,共同推动生物医药的创新研发。”

上海复星医药(55.890, 4.61, 8.99%)集团副总裁文德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生物医药发展政策的瓶颈主要是政策法规落后于产业发展导致的。复星医药去年研发投入35亿元,今年会增加到55亿元,这将远远超过我们的利润,所以压力还是很大的。”

他还说道,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经济体和美国相比还是相对落后。“千亿美元市值的药企美国已经有很多,中国排名第一的恒瑞和它们仍有很大的差距。”文德镛表示。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复星医药宣布与德国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合作,并获得其在研新冠疫苗在中国市场的授权许可。对此,文德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这款疫苗在中国的临床已经获批,虽然中国现在的患者较少,但如果这款疫苗在海外获批上市,那么我们希望能够第一时间供应中国。目前渠道、物流等方面工作已经开始启动,并将于近期和海关进行接洽。”

[责任编辑:PF085]

责任编辑:PF085